尿路梗阻可通过药物解痉、手术解除梗阻、留置导尿、控制感染、调整生活方式等方式治疗。该疾病通常由泌尿系结石、前列腺增生、肿瘤压迫、先天性畸形、神经源性膀胱等因素引起。
1、药物解痉:泌尿系结石引起的急性梗阻可选用山莨菪碱、黄体酮、坦索罗辛等药物缓解平滑肌痉挛。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输尿管蠕动减轻肾绞痛,同时促进直径小于6mm的结石排出。用药期间需监测血压变化及排尿情况。
2、手术解除:前列腺增生患者可考虑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或激光剜除术。手术能有效解除下尿路梗阻,术后需持续冲洗膀胱1-3天。肿瘤压迫病例则需根据病理类型选择肿瘤切除或姑息性支架置入。
3、导尿管理:急性尿潴留患者需立即留置导尿管,采用硅胶材质导管降低感染风险。导尿期间每日清洗尿道口,每2-4周更换导管。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可学习间歇导尿技术,保持膀胱容量在400ml以下。
4、感染控制:梗阻合并感染时需选用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磷霉素等穿透性强的抗生素。治疗前应进行尿培养,疗程通常持续7-14天。反复感染者需排查是否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等解剖异常。
5、习惯调整:每日饮水2000ml以上可降低结石复发风险,避免憋尿超过3小时。草酸钙结石患者限制菠菜、坚果摄入,尿酸结石者需减少动物内脏食用。长期久坐人群每小时应起身活动5分钟。
尿路梗阻患者日常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当进行盆底肌训练改善排尿功能。每周3次30分钟快走有助于增强泌尿系统血液循环。定期复查泌尿系超声和肾功能,结石病史者每半年需进行代谢评估。出现排尿疼痛、尿线变细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避免发展为肾功能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