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寒发热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补充水分、调节环境温度、就医评估等方式缓解。恶寒发热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免疫反应、环境因素、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
体温低于38.5℃时优先采用温水擦浴、退热贴冷敷等物理方法。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避免酒精擦浴刺激皮肤。冰袋需用毛巾包裹后置于额头,单次使用不超过20分钟。
2、药物干预:
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洛索洛芬钠等解热镇痛药适用于体温超过38.5℃的情况。药物退热需间隔4-6小时给药,24小时内不超过4次。儿童应选择混悬剂型,妊娠期禁用吲哚美辛类药物。
3、水分补充:
发热时每日饮水量需达到2000-3000ml,可交替饮用淡盐水、椰子水、柠檬蜂蜜水。每公斤体重每小时补液量不少于5ml,观察尿液呈淡黄色为补水充足标志。避免饮用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料。
4、环境调节:
保持室温22-24℃且湿度50%-60%,每日通风2-3次。穿着纯棉透气衣物,盖被厚度以手脚微凉、躯干温暖为宜。使用加湿器时需每日换水,避免滋生军团菌等致病微生物。
5、病因处理:
持续发热超过72小时或体温超过40℃需就医。可能与肺炎链球菌感染、流感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伴随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血常规检查可鉴别细菌或病毒感染,必要时进行胸片检查。
发热期间建议食用小米粥、蒸苹果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高蛋白饮食增加代谢负担。保持每日7-8小时睡眠,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体温波动期间每4小时监测一次,记录发热曲线供医生参考。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时需立即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