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织炎好发于下肢、面部、颈部、会阴及腹壁等部位。蜂窝织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常见致病菌为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与皮肤屏障受损、局部免疫力下降等因素有关。
1、下肢
下肢是蜂窝织炎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尤其好发于足部和小腿。下肢静脉回流不畅、足癣继发感染、外伤或昆虫叮咬后皮肤破损等因素均可导致细菌侵入皮下组织。典型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皮温升高,边界不清,可能伴随发热等全身症状。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下肢蜂窝织炎且易复发。
2、面部
面部蜂窝织炎多由鼻部、口腔或眼周感染扩散所致,常见诱因包括鼻前庭疖肿、龋齿、牙周脓肿等。该部位蜂窝织炎进展迅速,可能引起海绵窦血栓等严重并发症。儿童因皮肤屏障功能较弱,面部蜂窝织炎发病率较高,需警惕眼眶周围肿胀等危险体征。
3、颈部
颈部蜂窝织炎常继发于扁桃体炎、咽后脓肿或淋巴结炎,细菌经淋巴管扩散至颈部软组织。该部位解剖结构复杂,感染易向纵隔蔓延导致纵隔炎。临床表现为颈部僵硬、吞咽困难,严重时可压迫气管影响呼吸,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4、会阴
会阴部蜂窝织炎多见于肛周脓肿破裂或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扩散,糖尿病患者及长期卧床者风险较高。该部位皮肤皱褶多且潮湿,利于细菌滋生。表现为会阴部剧烈疼痛、肿胀,可能伴随排尿排便障碍,严重者可发展为Fournier坏疽。
5、腹壁
腹壁蜂窝织炎多发生于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脐炎或腹腔感染蔓延,也可由外伤或注射操作不当引起。肥胖人群因皮下脂肪较厚更易发生。特征为腹壁局部红肿压痛,可能伴有波动感,需与腹腔内感染鉴别以避免误诊。
预防蜂窝织炎需保持皮肤清洁完整,及时处理足癣等皮肤疾病,控制血糖等基础疾病。出现局部红肿热痛时应避免挤压,早期使用抗生素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重症患者需住院接受静脉抗生素治疗,形成脓肿者需切开引流。日常注意增强免疫力,避免久站久坐影响下肢循环,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足部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