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可能由粪石阻塞、淋巴组织增生、细菌感染、肠道寄生虫、阑尾腔狭窄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手术切除、腹腔引流、止痛药物、静脉补液等方式治疗。
1、粪石阻塞:
阑尾腔内粪石形成是常见诱因,干燥粪便或异物堵塞导致腔内压力升高,阻碍血液供应。典型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伴恶心呕吐。日常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芹菜,避免便秘;急性发作需手术切除阑尾。
2、淋巴增生:
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后,阑尾壁淋巴滤泡反应性增生可堵塞管腔。青少年多见,伴随低热和食欲减退。建议感染期避免剧烈运动,药物治疗可选择头孢曲松、甲硝唑、阿莫西林等。
3、细菌感染:
大肠杆菌等肠道菌群侵入阑尾黏膜引发化脓性炎症。常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血常规显示中性粒细胞升高。需禁食减轻肠道负担,静脉注射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联合替硝唑。
4、寄生虫刺激:
蛔虫或蛲虫钻入阑尾腔造成机械刺激和炎症反应。农村地区高发,粪便检查可见虫卵。需定期驱虫治疗,急性期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5、解剖异常:
先天性阑尾过长、扭曲或血管畸形易导致内容物滞留。CT可见阑尾增粗超过6mm。预防性切除存在争议,发作时需紧急手术避免穿孔。
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肠道蠕动,每日饮水2000ml以上,饮食注意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出现持续右下腹痛、发热超过38℃或腹膜刺激征时需急诊就医,延误治疗可能引发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