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病毒可通过破损皮肤黏膜接触传播,感染风险与伤口暴露程度相关。传播途径包括被病兽咬伤、抓伤、舔舐未愈合伤口或黏膜接触带毒唾液。
1、皮肤破损暴露:完整皮肤能有效阻隔病毒,但表皮破损如擦伤、溃疡可能成为病毒入口。接触病兽唾液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15分钟,并用碘伏消毒。
2、黏膜暴露风险:眼部、口腔、生殖器等黏膜部位接触病毒后感染率高达80%。需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黏膜,并尽快接种被动免疫制剂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3、深层伤口危险:穿透性伤口如深刺伤使病毒更易侵入神经组织。这类暴露需彻底清创,同时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免疫球蛋白,并按时完成5针疫苗接种程序。
4、潜伏期处理:即使微小伤口接触病毒也应视为暴露。狂犬病疫苗需在病毒抵达中枢神经系统前诱导产生抗体,暴露后72小时内接种首针效果最佳。
5、特殊伤口管理:陈旧性瘢痕组织、湿疹皮损处接触病毒同样存在风险。这类情况需评估暴露等级,Ⅲ级暴露者必须联合使用疫苗与免疫球蛋白。
预防狂犬病需建立多重防护:避免接触流浪动物,为宠物定期接种疫苗,野外工作者建议提前暴露前预防接种。暴露后处理包括规范伤口处置、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三步骤,任何可疑暴露都应到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评估。日常加强宠物管理、普及暴露后处置知识是阻断传播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