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肠癌可通过结肠镜检查、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粪便潜血试验和病理活检等方式确诊。早期筛查对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
1、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是诊断盲肠癌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盲肠黏膜病变并取组织活检。检查前需进行肠道清洁准备,医生通过内镜发现肿瘤后,可同时进行病理取样。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肠道炎症患者,建议每3-5年定期筛查。
2、影像学检查:
CT或MRI可评估肿瘤浸润深度及远处转移情况。增强CT能清晰显示肠壁增厚和淋巴结肿大,MRI对软组织分辨率更高,有助于判断肿瘤与周围器官关系。PET-CT可用于全身转移灶筛查,但价格较高。
3、肿瘤标志物检测:
CEA和CA19-9是常用辅助指标,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消化道肿瘤。但特异性较低,需结合其他检查。术后定期监测标志物水平可帮助判断复发风险,持续升高可能预示转移。
4、粪便潜血试验:
通过检测粪便中微量血液发现早期病变,适合大规模筛查。免疫法检测特异性较高,但需注意痔疮等良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假阳性。阳性者需进一步做结肠镜检查明确出血原因。
5、病理活检:
通过结肠镜或手术获取的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诊断,可明确肿瘤类型和分化程度。免疫组化检测能确定分子分型,指导靶向治疗。活检是确诊恶性肿瘤的唯一标准。
日常需保持高纤维低脂饮食,限制红肉摄入,增加全谷物和新鲜蔬果。规律运动可降低肠癌风险,建议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锻炼。5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筛查,有家族史者需提前至40岁。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腹痛或体重下降等症状时及时就医,避免延误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