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结核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皮损分泌物或污染物传播,传染性低于肺结核。
1、传播途径:
皮肤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破损皮肤接触传染,常见于共用剃须刀、纹身工具等物品。医护人员接触开放性皮损时需佩戴手套,患者衣物需单独清洗消毒。
2、高危人群:
免疫低下者如糖尿病患者、HIV感染者易被传染。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人群接触皮损后,需在72小时内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筛查。
3、皮损特征:
传染性皮损表现为溃疡型或疣状结节,渗出液含大量结核杆菌。病灶结痂后传染性降低,但痂皮下仍可能存活病原体。
4、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患者皮损分泌物,家庭成员应分用毛巾浴具。医务人员处理伤口时需执行标准防护,使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污染器械。
5、诊断治疗:
皮肤活检发现抗酸杆菌可确诊,需联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进行6-9个月治疗。治疗2周后传染性显著下降,但需完成全程用药。
患者日常需保持皮损清洁干燥,穿着透气棉质衣物。饮食增加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摄入,适度进行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治疗期间每月复查肝肾功能,出现新皮损需及时进行细菌培养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