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鹅口疮主要由口腔科或儿科诊治,严重时可转诊至感染科。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典型表现为口腔黏膜白色伪膜,常见诱因包括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抗生素、口腔卫生不良等。
1、口腔科:
口腔科医生通过刮取伪膜镜检确诊鹅口疮,可进行局部抗真菌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制霉菌素混悬液、克霉唑口腔贴片等,同时指导口腔清洁护理。对于反复发作或广泛感染病例,口腔科会联合其他科室制定治疗方案。
2、儿科:
儿科医生侧重评估全身状况,排查免疫缺陷、营养不良等基础疾病。婴幼儿鹅口疮常伴随拒食、哭闹,儿科会开具安全性高的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并监测生长发育指标。哺乳期母婴同患时需同步治疗。
3、感染科:
免疫功能低下患儿的严重鹅口疮可能需感染科介入。当出现食管念珠菌病或播散性感染时,感染科会采用系统抗真菌治疗如氟康唑口服液,并进行HIV等免疫功能筛查。住院患儿需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4、中医儿科:
中医将鹅口疮归为"口糜",辨证分心脾积热、虚火上炎等证型。可采用黄连解毒汤加减内服,配合冰硼散外涂。推拿选取清天河水、退六腑等手法,需由专业中医师操作避免黏膜损伤。
5、营养科:
营养科针对鹅口疮患儿制定温和饮食方案,推荐常温流质如米汤、稀释果汁,避免酸性或坚硬食物刺激黏膜。补充维生素B族和益生菌有助于黏膜修复,母乳喂养者母亲需同步调整饮食减少糖分摄入。
鹅口疮患儿应保持口腔清洁,哺乳前后用温盐水擦拭口腔,奶瓶奶嘴每日煮沸消毒。避免滥用抗生素,适当晒太阳增强免疫力。症状持续3天未缓解、伴随发热或皮疹时需及时复诊,早产儿或化疗患儿出现鹅口疮应列为急诊处理。日常注意区分奶渍与病理性伪膜,伪膜擦拭后基底充血为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