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周内逐渐消退,足月儿多数在7-10天退净,早产儿可能持续3-4周。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皮肤和黏膜黄染的现象,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生理性黄疸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由于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黄疸持续时间可能延长至3-4周。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早出生24小时内、进展快、程度重或持续时间长,需及时就医。
1. 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表现为轻度皮肤黄染,通常从面部开始向下蔓延。胆红素水平足月儿不超过12.9mg/dl,早产儿不超过15mg/dl。这种情况无需特殊治疗,通过增加喂养次数促进排便,多能自行消退。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可能出现母乳性黄疸,持续时间可达2-3个月,但胆红素水平通常不会超过15mg/dl。
2. 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可能与溶血性疾病、感染、胆道闭锁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出生24小时内出现黄疸、每日胆红素上升超过5mg/dl、直接胆红素升高或伴有嗜睡、拒奶等症状。ABO溶血病是常见病因,母亲O型血而胎儿A或B型血时易发生。胆道闭锁患儿除黄疸外,大便呈陶土色,需在出生60天内手术治疗。感染因素包括新生儿败血症、TORCH感染等,需针对病因治疗。
日常护理需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避免抓伤。按需哺乳可促进胆红素排泄,每日喂养8-12次。注意观察黄疸变化范围,若从面部扩展至躯干、四肢或巩膜明显黄染需及时就诊。避免阳光直射退黄,可能造成晒伤或脱水。早产儿、低体重儿或存在窒息史的新生儿更需密切监测黄疸变化,必要时接受蓝光照射治疗。母亲孕期定期产检有助于早期发现可能导致新生儿黄疸的高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