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天疱疮可通过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抗生素、局部用药等方式治疗。该病可能与自身免疫异常、药物诱发、遗传倾向、感染因素、环境刺激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水疱、瘙痒、糜烂、结痂等症状。
1、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甲泼尼龙、地塞米松等是控制炎症反应的核心药物。长期使用需监测血压血糖,避免突然停药诱发肾上腺危象。用药期间需补充钙剂预防骨质疏松。
2、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吗替麦考酚酯等适用于激素依赖或无效病例。治疗前需评估肝肾功能,用药期间每2周复查血常规。妊娠期禁用环磷酰胺。
3、生物制剂:利妥昔单抗通过靶向CD20+B细胞发挥作用。输注前需筛查乙肝病毒,用药后可能发生发热寒战等输液反应。治疗费用较高但复发率较低。
4、抗生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具有抗炎和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作用。四环素类药物可能引起光敏反应,服药期间需加强防晒。合并感染时可选用头孢类抗生素。
5、局部护理:卤米松乳膏适用于局限性皮损,强效激素需避免面部长期使用。糜烂创面可用生理盐水湿敷,继发感染时局部涂抹莫匹罗星软膏。
患者需保持低糖高蛋白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避免剧烈搔抓皮损,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定期监测皮肤状况和药物不良反应,出现发热或皮损扩散需及时复诊调整方案。维持阶段可尝试太极拳等温和运动,但需防止外伤诱发新水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