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上起泡可通过冷敷处理、消毒防护、穿刺引流、药物涂抹、预防感染等方式消除。水泡通常由摩擦刺激、高温烫伤、真菌感染、过敏反应、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冷敷处理:摩擦或烫伤导致的水泡初期可用冰袋冷敷15分钟,降低局部组织温度,减轻毛细血管渗出。避免直接接触冰块,需用毛巾包裹防止冻伤。冷敷后保持患处干燥,48小时内禁止热敷或浸泡。
2、消毒防护:直径小于1厘米的水泡无需刺破,用碘伏消毒后覆盖无菌纱布。选择透气性好的泡沫敷料,每日更换2次。运动时改用弹性绷带固定,减少皮肤摩擦。
3、穿刺引流:大于2厘米的张力性水泡需无菌穿刺,使用酒精消毒的细针从边缘刺入,轻压排出组织液。保留泡皮作为天然保护层,外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继发感染。
4、药物涂抹:真菌感染引起的水泡需联用酮康唑乳膏和特比萘芬喷雾,每日2次连续两周。过敏性或湿疹样水泡可短期涂抹氢化可的松软膏,配合口服氯雷他定抗组胺治疗。
5、预防感染:糖尿病足患者出现血性水泡需立即就医,避免自行处理。每日检查足部有无红肿热痛,血糖控制在空腹7mmol/L以下。选择五趾袜减少趾间摩擦,鞋内垫硅胶减压垫。
水泡恢复期应增加维生素C和锌的摄入,食用猕猴桃、牡蛎等促进皮肤修复。避免穿着新鞋进行长距离行走,运动前在足部易摩擦部位涂抹凡士林。选择透气的网面运动鞋,每日用温水泡脚后及时擦干趾缝。出现化脓、发热或水泡周围皮肤发黑时需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