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膈疝主要由先天性膈肌发育缺陷引起,通常与遗传因素、环境暴露及母体健康状况相关。该病在胚胎期膈肌闭合不全导致腹腔脏器如肠管、肝脏进入胸腔,压迫肺脏发育。
先天性膈疝的发病机制涉及以下因素:
胚胎8-12周时膈肌发育异常是主要诱因。膈肌由胸腹膜皱襞、横隔和食管系膜三部分融合形成,任何环节障碍均可导致缺损,常见于左侧后外侧Bochdalek孔。
遗传因素占15%-30%病例。染色体异常如18三体综合征、单基因突变如FOG2、WT1基因可能干扰膈肌形成。有家族史者复发风险较常人高3-5倍。
环境致畸原具有显著影响。孕早期接触沙利度胺、抗癫痫药丙戊酸钠、杀虫剂等物质可使发病率提升8-12倍。维生素A代谢异常也与发病相关。
母体代谢疾病增加风险。妊娠糖尿病孕妇胎儿膈疝发生率可达1.2‰,高血糖环境可能干扰细胞迁移。羊水过少病例中膈疝检出率升高3倍。
部分病例伴发其他畸形。30%-50%患儿合并心血管畸形室间隔缺损、主动脉缩窄或神经管缺陷,提示多系统发育障碍可能。
产前超声是主要诊断手段,可见胸腔内胃泡或肠管回声。严重病例可出现纵隔移位、羊水过多等征象。产后需立即进行呼吸支持,手术修补是根本治疗方式,存活率与肺发育程度直接相关。建议高风险孕妇进行产前咨询及针对性超声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