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疮可通过局部清创、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体位调整、手术修复等方式治疗。褥疮通常由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营养不良、皮肤潮湿、感染等因素引起。
1、局部清创:
褥疮创面需定期清除坏死组织,避免感染扩散。生理盐水冲洗后使用无菌敷料覆盖,严重时需由医护人员进行专业清创。避免使用艾灰等民间偏方,可能增加感染风险或刺激创面。
2、药物治疗:
感染性褥疮需使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夫西地酸,配合银离子敷料控制感染。疼痛明显者可短期外用利多卡因凝胶。深部感染需口服头孢呋辛、克林霉素等系统用药。
3、物理治疗:
红外线照射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每次15-20分钟。负压引流技术适用于深度溃疡,能减少渗出并加速肉芽生长。气垫床交替减压是基础预防措施。
4、体位管理:
每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骨突处垫软枕分散压力。半卧位角度不超过30度,避免骶尾部剪切力。使用减压敷料保护易损部位如足跟、坐骨结节。
5、手术干预:
III-IV期褥疮需行皮瓣移植或清创缝合,术前需控制感染并改善营养状态。旋转皮瓣、游离皮瓣是常用术式,术后仍需持续减压护理防止复发。
褥疮护理需保证每日蛋白质摄入≥1.5g/kg体重,补充维生素C和锌促进创面愈合。定期进行被动关节活动,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监测创面变化,出现红肿渗液及时就医。预防性使用泡沫敷料可降低高风险人群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