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蛋白偏低可能由营养不良、消化吸收障碍、肝脏疾病、肾脏疾病、慢性炎症等原因引起。
1、营养不良:
长期饮食不均衡或热量摄入不足会导致蛋白质合成原料缺乏。素食者、节食人群或老年人易出现动物蛋白摄入不足,表现为肌肉流失、水肿。需增加鸡蛋、鱼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摄入,每日蛋白质需求按1-1.5g/kg体重补充。
2、消化吸收障碍:
慢性胃炎、乳糜泻等疾病影响蛋白质分解吸收。患者常伴腹泻、腹胀,粪便可见未消化食物残渣。建议采用低脂细软饮食,少量多餐,必要时补充胰酶制剂。
3、肝脏疾病:
肝硬化、肝炎等导致白蛋白合成减少,可能与肝细胞损伤、门静脉高压有关。患者多出现腹水、黄疸,实验室检查转氨酶升高。需限制钠盐摄入,临床常用人血白蛋白静脉输注。
4、肾脏疾病:
肾病综合征使大量蛋白质从尿液中丢失,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3.5g。典型表现为眼睑及下肢水肿,需采用低盐优质蛋白饮食,常用缬沙坦、贝那普利等药物减少蛋白尿。
5、慢性炎症:
结核病、类风湿关节炎等消耗性疾病加速蛋白质分解。患者多有长期低热、体重下降,C反应蛋白升高。需控制原发病,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至1.2-1.5g/kg/d。
日常需保证每日摄入畜禽肉75-100g、水产品40-75g、大豆类25-35g,合并水肿者限制每日饮水量在1500ml以内。肝功能异常患者每周监测体重及腹围变化,肾功能受损者每月复查尿微量白蛋白。运动建议选择太极拳、散步等低强度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蛋白质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