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骨骺损伤属于特殊类型的骨折。骨骺是儿童骨骼生长的关键部位,损伤可能影响骨骼发育,需及时就医评估。
1、骨骺损伤的特点:
骨骺位于长骨两端,由软骨构成,负责骨骼纵向生长。损伤多发生于5-16岁儿童,常见于膝关节、踝关节等部位。根据Salter-Harris分型可分为五类:Ⅰ型为单纯骨骺分离;Ⅱ型涉及干骺端骨折;Ⅲ型累及关节面;Ⅳ型贯穿骨骺、骺板和干骺端;Ⅴ型为骺板压缩性损伤。其中Ⅰ、Ⅱ型预后较好,Ⅳ、Ⅴ型可能造成生长障碍。
2、与普通骨折的区别:
普通骨折指骨皮质和骨小梁的连续性中断,而骨骺损伤特指生长板区域的损害。X线检查可能显示骨骺增宽或移位,部分类型需MRI明确诊断。治疗需考虑损伤类型和患儿年龄,手法复位要求更高精度,避免粗暴操作加重骺板损伤。部分病例需手术固定,使用克氏针或螺钉时应避开生长活跃区。
3、预后与注意事项:
及时规范治疗下多数患儿可恢复正常生长。伤后需定期随访至骨骼成熟,监测肢体长度差异和成角畸形。恢复期应避免剧烈运动,补充富含钙质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深绿色蔬菜。物理治疗可改善关节活动度,游泳等非负重运动有助于功能康复。若出现双下肢不等长超过2厘米或成角畸形超过15度,可能需骨骺阻滞术或截骨矫形。
日常护理需注意保护受伤部位,使用支具或石膏期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观察肢体远端血液循环和感觉运动功能,出现肿胀加剧或麻木需及时复诊。心理上避免过度保护,鼓励患儿参与适龄活动。饮食建议增加蛋白质摄入如鱼肉、豆制品,配合适量晒太阳促进钙吸收。康复训练应在专业指导下循序渐进,避免过早负重导致二次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