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通常不会直接导致发烧,但可能因继发感染或免疫反应引起体温升高。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过敏性疾病,典型表现为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及肾脏损害。发热并非该病的主要症状,但临床中约20%-30%的患者可能出现低热现象,体温多在37.5℃-38.5℃之间。这种发热通常与体内免疫复合物激活炎症因子有关,也可能因消化道或呼吸道黏膜破损后继发细菌感染所致。
1、免疫反应性发热:
当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引发炎症时,体内白细胞介素等致热原释放,可能引起短暂低热。此类发热通常伴随皮疹新发或关节症状加重,体温波动与疾病活动度相关,需通过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排除感染因素。
2、感染相关性发热:
若紫癜累及肠道黏膜导致屏障功能受损,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可能诱发细菌或病毒感染。此时发热常超过38.5℃,伴有寒战、脓性分泌物等感染征象,需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测并针对性抗感染治疗。
日常护理需监测体温变化,发热期间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选择南瓜粥、蒸苹果等低纤维食物减轻肠道负担。急性期避免剧烈运动,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皮肤摩擦。若持续发热超过3天或体温超过39℃,需排查链球菌感染、EB病毒感染等并发症,必要时联合使用抗组胺药、维生素C及钙剂进行脱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