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民药业
处方药
痔疮胶囊
清热解毒,凉血止痛,祛风消肿。用于痔疮,肛裂,大便秘结。
手机浏览
温馨提示:外观包装仅供参考;请按药品说明书或者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品牌
介绍
介绍
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338人关注
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原名“叶开泰”,解放前便享有“初清三杰”、“中国四大药号”的美誉。1953年,叶开泰号制药部分被改造为“武汉市健民制药厂”,2004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A股代码600976)。健民集团以发展中医药为核心,以儿科产...
前往企业主页健民药业旗下药品
更多药品推荐排行榜
更多热门药企
更多注意事项资讯排行
更多1热感赛比斯坦颗粒效果怎么样 热感赛比斯坦颗粒能和快克一起吃吗
热感赛比斯坦颗粒能和快克一起吃吗现在药店越开越多,药品的价格也不统一,消费者在平时的用药过程中,药品的效果成为我们最关心的问题。那么,热感赛比斯坦颗粒效果怎么样呢?它的各成分的作用是:罂粟子、罂粟壳能够疏通肺部支气管的阻塞物质,防止肺部感染有止咳化痰、消炎平喘
用药指南
2木香顺气丸和保和丸能一起吃吗 保济丸能和快克一起吃吗
保济丸能和快克一起吃吗木香顺气丸和保和丸可以一起吃。木香顺气丸是一种常用中成药,为理气剂,具有行气化湿、健脾和胃的功效,保和丸也属于常用中成药,能够消食和胃,常用于食积的患者。
用药指南
3牛黄解毒片和蒲地蓝消炎片一起吃吗
牛黄解毒片和蒲地蓝消炎片可以一起吃,二者均为中成药,且所含的药物成分之间没有什么明显的冲突,一起吃一般不会出现不良反应,具体如下。牛黄解毒片由人工牛黄、雄黄、石膏、大黄、黄芩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主要用于大热、大渴、大汗、便秘等火热内盛症,以及咽喉肿
用药指南
4藿香正气胶囊诺氟沙星和绿豆汤能一起吃吗
藿香正气胶囊诺氟沙星和绿豆汤建议不要一起吃。藿香正气胶囊之中的主要成分包括大腹皮、藿香、玉米淀粉、陈皮等,具有解除表邪、调理呼吸等的作用。而诺氟沙星胶囊主要成分是诺氟沙星,具有杀菌抗菌作用。两者在药效上并没有明显的冲突,可以一起吃。但是藿香正气胶囊是一种中成药
用药指南
5连花清瘟颗粒功效 注意事项有哪些?
连花清瘟颗粒因为对人用处大,所以无论是产量还是销量都在一味的增长。这种颗粒一般颜色为棕黄和深褐色。但是味道的话挺苦的,气味稍微儿有点儿香。这种药物对多种病毒性疾病有个良好的抵抗能力,无论是头痛发烧感冒,还是鼻塞流涕,它都能轻松的解决,因此当您在出现这些症状的时
用药指南
6金莲花颗粒哺乳期能吃吗 服用金莲花颗粒有何禁忌
金莲花颗粒哺乳期也可以吃,但毕竟哺乳期属于特殊时期,是特殊的人群,如果服用的话一定要咨询医生,严格的听从医生的指导意见。金莲花颗粒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成分主要是金莲花,辅料蔗糖、糊精。用量一天两到三次一次一袋,用开水冲服,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也没有明显的禁忌症。
用药指南
7小儿柴桂颗粒治疗效果好吗 和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能一起吃吗
小儿柴桂颗粒一般指小儿柴桂退热颗粒,通常情况下,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和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不建议一起吃,因为两种药的药效基本相同,通常建议服用一种即可。具体分析如下:小儿柴桂退热颗粒主要成分是柴胡、桂枝、葛根、浮萍、黄芩、白芍、蝉蜕等中药,主要用于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
用药指南
8云芝肝泰颗粒能长期吃吗?
云芝肝泰颗粒为棕褐色至黑褐色的颗粒;气微,味甜。主要成份是云芝粗提物。每袋装5g(含云芝多糖0.333g)用法用量:每次要服用5g,每天要按照这个剂量服用2~3次。临床应用表明云芝肝泰颗粒对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有较好的疗效。那么,云芝肝泰颗粒能长期吃吗?长期吃会耐药吗?云芝肝泰胶囊的主要成分是云芝。而云芝具有利湿、调节人体免疫力、清热、抗肿瘤、健脾、平喘、解毒、止咳等作用。因此,云芝肝泰胶囊主要用于
用药指南
9琥珀酸索利那新片的禁忌有什么呢?
琥珀酸索利那新片的主要成份为琥珀酸索利那新。用于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伴有的尿失禁和/或尿频、尿急症状的治疗。那么,琥珀酸索利那新片的禁忌有什么呢?琥珀酸索利那新片单次给药14C标记的索利那新10mg后,26天内在尿中检测到约70%放射性,琥珀酸索利那新片在粪便中检测到约23%放射性。琥珀酸索利那新片在尿中回收的放射性约11%来自未变化的原形药物,琥珀酸索利那新片18%为N-氧化代谢物,琥珀酸索利那新
用药指南
10小儿碳酸钙D3颗粒副作用大吗?怎么预防副作用?
小儿碳酸钙D3颗粒是一种专为宝宝设计补钙的药物,而婴幼儿正是身体长得最快的时候,骨骼和肌肉发育需要大量的钙,因而对钙的需求量非常大。如未及时补充,2岁以下尤其是1岁以内的婴儿,身体很容易发生缺钙。除此原因外,早产儿、双胞胎及经常腹泻或易患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身体更容易缺钙。那么,小儿碳酸钙D3颗粒副作用大吗?怎么预防副作用?副作用是指按正常用法、用量应用药物预防、诊断或治疗疾病过程中,发生与治疗目
用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