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是一种子宫内膜的异常增生性病变,属于癌前病变范畴,主要表现为子宫内膜腺体结构紊乱和细胞异型性。主要诱因有长期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糖尿病、遗传因素等。患者可能出现异常子宫出血、月经周期紊乱、不孕等症状,需通过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活检确诊。
1、雌激素刺激
长期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暴露是核心诱因。持续性雌激素作用会导致子宫内膜腺体过度增殖,常见于无排卵性月经周期、雌激素替代治疗未添加孕激素等情况。这类患者需定期监测子宫内膜厚度,必要时采用孕激素类药物进行内膜转化治疗。
2、代谢性疾病
肥胖和胰岛素抵抗通过芳香化酶作用增加外周雌激素合成,同时降低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导致游离雌激素升高。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因长期无排卵,子宫内膜缺乏孕激素保护,建议这类患者控制体重并定期妇科检查。
3、遗传易感性
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肿瘤综合征患者存在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子宫内膜癌风险显著增加。这类人群需从30-35岁开始每年进行子宫内膜活检筛查,必要时考虑预防性子宫切除。
4、医源性因素
长期使用他莫昔芬的乳腺癌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病变风险增加3-7倍。这类药物具有弱雌激素样作用,建议用药期间每半年进行超声监测,出现异常出血时及时宫腔镜检查。
5、年龄因素
围绝经期女性因卵巢功能衰退出现无排卵周期,子宫内膜长期受单一雌激素刺激。该阶段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应优先排除内膜病变,诊断明确后可采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进行治疗。
确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后,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年龄和生育需求制定。未生育者可采用大剂量孕激素治疗,每3-6个月进行内膜评估。已完成生育的围绝经期患者建议手术切除子宫。所有患者均应控制体重,规律运动,减少高脂肪饮食摄入,定期妇科随访监测病变进展。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需积极控制血糖,降低癌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