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可通过蓝光照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输血治疗、药物治疗、密切监测等方式治疗。新生儿溶血通常由母婴血型不合、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感染因素、药物诱发、早产或低体重儿等原因引起。
1、蓝光照射:
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首选方法,通过特定波长光线分解血液中过量胆红素。治疗期间需遮盖婴儿眼睛及生殖器,每日照射8-12小时,同时补充适量水分。该方法无创且见效快,适用于轻中度溶血病例。
2、免疫球蛋白: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能阻断母体抗体对胎儿红细胞的破坏,常用剂量为0.5-1g/kg。该方法适用于Rh血型不合导致的严重溶血,需在新生儿科监护下进行。治疗期间需监测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
3、输血治疗:
当血红蛋白低于80g/L或胆红素上升过快时需实施换血疗法。Rh溶血患儿需使用Rh阴性血液,ABO溶血则选用O型红细胞与AB型血浆的混合血。该操作需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由专业团队完成。
4、药物干预:
苯巴比妥可激活肝酶促进胆红素代谢,白蛋白注射液能结合游离胆红素。碳酸氢钠用于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剂量需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水平。
5、病因管理:
Rh阴性孕妇需在孕28周及分娩后72小时内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G6PD缺乏症患儿需避免接触樟脑丸等氧化剂物质。感染相关溶血需根据病原学检查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母乳喂养可增强新生儿免疫力,但母乳性黄疸需暂停哺乳3天。每日监测经皮胆红素值,记录大小便次数及颜色变化。保持室温24-26℃,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出院后每周复查血常规,观察有无贫血进展。避免使用磺胺类等可能诱发溶血的药物,定期进行神经行为发育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