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外伤常见原因主要有机械性损伤、化学性灼伤、物理性刺激、生物性感染以及职业性暴露五大类。
1、机械性损伤:
机械性损伤是最常见的眼外伤类型,包括钝器撞击、锐器划伤或异物入眼。运动伤害如球类撞击、交通事故中安全气囊弹开、儿童玩耍时误伤等均属此类。这类损伤可能导致角膜擦伤、前房积血甚至眼球破裂,建筑工人、运动员是高发人群。佩戴防护眼镜可有效预防。
2、化学性灼伤:
酸碱化学物质接触眼部可造成严重灼伤,常见于实验室事故、清洁剂使用不当或工业泄漏。强酸会导致蛋白质凝固性坏死,强碱则具有穿透性破坏,可能损伤角膜缘干细胞影响再生能力。此类损伤需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延误处理可能造成永久性视力损害。
3、物理性刺激:
紫外线辐射、高温蒸汽或激光照射等物理因素可引起眼部损伤。电焊工未佩戴护目镜可能导致电光性眼炎,雪地反射的紫外线会引发雪盲症。长期暴露于红外线环境可能加速晶状体混浊,这类损伤通常具有延迟性症状特点。
4、生物性感染:
植物枝叶刮伤、动物抓咬或昆虫毒液接触可能引发感染性眼外伤。仙人掌刺伤易残留异物,猫抓伤可能传播巴尔通体菌,蜂蜇伤可导致过敏性结膜炎。此类损伤除机械伤害外还需警惕破伤风杆菌、真菌等特殊病原体感染风险。
5、职业性暴露:
特定职业如金属加工、木工、化工等存在更高眼外伤风险。车床飞溅的铁屑、锯末粉尘、高压液体喷射等都可能造成复合型损伤。统计显示约60%职业性眼外伤发生在未使用防护装备时,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能显著降低发生率。
预防眼外伤需根据场景采取针对性措施。日常建议备置防紫外线太阳镜,从事高风险活动时选用符合ANSI标准的防护镜。化学操作区域应设置紧急洗眼装置,家长需妥善收纳家用化学品。出现眼外伤后避免揉眼,化学伤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机械性损伤可用眼罩临时保护。所有眼外伤均需及时就诊眼科,通过裂隙灯检查、眼压测量等评估损伤程度,严重者需进行角膜缝合、玻璃体切除等手术治疗。恢复期避免游泳、剧烈运动,按医嘱使用抗生素滴眼液预防感染,定期复查监测视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