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有效的口罩需符合过滤效率和密合性标准,主要有医用外科口罩、KN95/N95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儿童专用防护口罩、带呼气阀的工业防尘口罩五种类型。
1、医用外科口罩:
符合YY0469-2011标准的三层结构口罩,细菌过滤效率≥95%,对非油性颗粒过滤效率≥30%。中间熔喷布层可拦截病毒气溶胶,适用于日常出行、门诊就诊等中等风险场景。需注意每4小时更换,潮湿或污染时立即丢弃。
2、KN95/N95口罩:
对非油性颗粒物过滤效率≥95%,通过美国NIOSH认证N95或中国GB2626标准KN95。立体设计能更好贴合面部,适合高风险环境如医疗机构、密闭公共场所。连续佩戴不超过6小时,佩戴时需进行气密性检查。
3、医用防护口罩:
执行GB19083-2010标准,具备血液穿透防护功能,过滤效率分1级≥95%、2级≥99%、3级≥99.97%。适用于直接接触确诊患者的医护人员,普通人群在极高风险环境可短期使用。
4、儿童专用口罩:
符合GB/T38880-2020标准,针对3-14岁儿童设计的小尺寸口罩。采用柔软耳挂和可调节鼻夹,过滤效率≥90%且通气阻力≤30Pa/cm²。家长需确保口罩完全覆盖口鼻,避免选用卡通图案影响防护性能的产品。
5、工业防尘口罩:
符合GB2626-2019标准的KP系列口罩,对油性颗粒物同样有效。带呼气阀设计可降低闷热感,但单向阀门无法阻挡佩戴者呼出飞沫,仅建议独处时使用。使用前需检查阀门开闭灵活性。
选择口罩时除关注防护等级外,需确保与面部紧密贴合无缝隙。佩戴前清洁双手,避免触摸外层污染面,摘取时仅接触耳挂或头带。日常存放于干燥通风处,重复使用次数不超过5次。建议随身携带备用口罩,在人群密集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医疗机构等环境全程规范佩戴。同时配合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综合防护措施,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特殊人群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宜防护级别的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