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检测可作为孕期血栓筛查的辅助手段,但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其他实验室指标综合判断。孕期D-二聚体水平生理性升高可能干扰结果解读,单纯依赖该指标无法确诊血栓。
1、检测原理: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血栓形成时其水平显著升高。孕期因凝血功能亢进,D-二聚体值常高于非妊娠状态,孕晚期可达正常值4倍以上。检测需采用高敏感方法如ELISA或免疫比浊法。
2、临床价值:阴性结果对排除深静脉血栓特异性达95%,但阳性预测值仅30-50%。孕28周后阳性预测值进一步降低,需联合下肢静脉超声检查。肺动脉栓塞诊断需结合CT肺动脉造影。
3、干扰因素:子痫前期、胎盘早剥、手术创伤均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合并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时,D-二聚体持续增高但未必存在血栓,需动态监测变化趋势。
4、诊断策略:Wells评分联合D-二聚体检测可提高准确性。低风险孕妇D-二聚体<0.5mg/L可基本排除血栓,中高风险者无论结果均需影像学确认。产后血栓风险持续6周,检测阈值应调整至非孕水平。
5、替代指标:血栓弹力图、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检测可辅助判断。疑似肺栓塞时检测NT-proBNP和肌钙蛋白,下肢症状明显者需测量肢体周径差。
孕期血栓预防重于诊断,适度活动、弹力袜穿戴、控制体重可降低风险。高凝状态孕妇需个体化评估,必要时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出现单侧肢体肿胀、呼吸困难或胸痛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抗凝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