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丝菌病是一种由申克孢子丝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真菌病,主要通过皮肤外伤接触受污染的土壤或植物传播,典型表现为皮肤结节、溃疡及淋巴管炎。常见诱因包括职业暴露、免疫力低下、外伤未及时处理等。
1、病原体特征:
申克孢子丝菌是一种双相型真菌,在25℃环境中呈菌丝形态,在37℃人体组织中转化为酵母形态。该真菌广泛存在于腐烂植物、土壤和木材中,尤其在温暖潮湿地区更易繁殖。真菌通过皮肤微小破损侵入,沿淋巴管扩散形成特征性链状排列的皮下结节。
2、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方式为皮肤直接接触含菌物质,常见于园艺师、农民、林业工作者等职业人群。被玫瑰刺扎伤、木材划伤是最典型感染场景。极少数情况下可通过呼吸道吸入导致肺孢子丝菌病,或经血液播散引起系统性感染。
3、临床表现:
皮肤淋巴管型最常见,表现为接种部位出现无痛性红色丘疹,逐渐形成溃疡并沿淋巴管向心性蔓延,呈现串珠样排列的皮下结节。固定型则局限于伤口周围形成疣状或溃疡性皮损。系统性感染可累及骨骼、关节及中枢神经系统。
4、诊断方法:
脓液或组织标本直接镜检可见雪茄形酵母细胞,沙氏培养基培养2-5天可观察到典型棕黑色菌落。病理检查可见化脓性肉芽肿伴假上皮瘤样增生。分子生物学检测如PCR可提高诊断灵敏度,尤其对不典型病例有重要价值。
5、治疗原则:
碘化钾溶液仍是皮肤型首选药物,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抗真菌药适用于不耐受碘剂或系统感染者。严重播散型需两性霉素B治疗。所有病例需持续用药至皮损消退后4-6周,合并HIV感染者需长期维持治疗预防复发。
预防孢子丝菌病需加强职业防护,处理土壤或植物时佩戴手套,及时清洁消毒皮肤伤口。日常应避免赤脚接触腐殖土,庭院劳作后彻底清洗暴露部位。免疫功能低下者需特别注意防护,出现不明原因皮肤结节伴淋巴管炎时应尽早就医。保持生活环境干燥通风,定期消毒园艺工具也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