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发生在皮脂腺丰富的区域如面部、头皮等。该病可能由马拉色菌过度增殖、皮脂分泌异常、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免疫反应失调及遗传因素共同引起。
马拉色菌是一种常驻于皮肤表面的真菌,其过度繁殖会分解皮脂产生游离脂肪酸,刺激皮肤引发炎症反应。皮脂腺分泌旺盛为马拉色菌提供了繁殖环境,常见于青春期、压力大或激素水平波动时期。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使外界刺激物更易渗透,加重炎症反应,可能与频繁去角质、过度清洁等不当护肤行为有关。免疫系统异常反应也会导致炎症介质释放,表现为红斑和脱屑。部分患者存在家族聚集倾向,提示遗传易感性。
典型症状包括面部T区、眉间等部位出现边界清楚的红斑,表面覆盖油腻性鳞屑或黄色痂皮,可能伴有轻度瘙痒。症状常在冬季加重,夏季缓解。
日常护理需避免使用碱性清洁产品,选择含吡啶硫酮锌、硫磺等成分的温和洁面产品。局部可短期使用弱效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乳膏,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抗真菌药物酮康唑洗剂有助于抑制马拉色菌。严重病例需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组胺药或小剂量抗生素。
保持规律作息、减少高糖高脂饮食摄入有助于控制症状。避免搔抓和热水烫洗,外出时做好物理防晒。若症状持续加重或继发感染,应及时到皮肤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