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多数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隐痛、腹胀、恶心、消化道出血或贫血等表现。症状轻重与息肉大小、数量及病理类型相关,主要有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和特殊类型息肉。
1、上腹隐痛:
胃息肉刺激胃黏膜或影响胃蠕动时,可表现为剑突下或左上腹持续性钝痛,进食后可能加重。炎症性息肉多与此相关,胃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病理检查可明确类型。症状轻微者可通过抑酸药物缓解,较大息肉需内镜下切除。
2、腹胀不适:
息肉生长于胃窦部可能影响胃排空,产生餐后饱胀感、早饱等症状。胃底腺息肉常伴随此类表现,可能与胃酸分泌异常有关。调整饮食少食多餐可改善症状,直径超过1厘米的息肉建议内镜下电切术治疗。
3、恶心呕吐:
带蒂息肉在胃蠕动时可能引发幽门梗阻,出现间歇性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增生性息肉易发生此类机械性梗阻,伴随体重下降需警惕恶变可能。超声内镜能评估息肉浸润深度,明确诊断后需手术切除。
4、消化道出血:
息肉表面糜烂可导致黑便或呕血,腺瘤性息肉更易出血,尤其直径超过2厘米时癌变风险显著增加。便潜血试验阳性者应完善胃镜检查,出血量大时需急诊内镜下止血,术后需定期随访。
5、贫血乏力:
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心悸。特殊类型息肉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常伴此症状,基因检测有助于诊断。除切除息肉外,需补充铁剂纠正贫血,并筛查全消化道其他部位息肉。
发现胃息肉后应避免辛辣刺激饮食,限制腌制食品摄入,戒烟戒酒以减少黏膜刺激。建议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山药、南瓜、小米粥等,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蛋清。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有助于改善胃肠功能,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息肉机械性损伤。所有胃息肉患者均需遵医嘱定期胃镜复查,尤其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需根除治疗,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检查胃蛋白酶原比值评估胃黏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