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长期不治疗可能引发贫血、嵌顿坏死等并发症。主要风险包括局部感染、血栓形成、肛门功能受损、生活质量下降及加重基础疾病。
1、局部感染:
痔疮黏膜破损后易受粪便细菌侵袭,导致肛周脓肿或肛瘘。反复感染可能引起发热、持续性疼痛,严重时需切开引流。保持肛周清洁可降低风险,但无法替代专业治疗。
2、血栓形成:
外痔静脉丛血液淤滞易形成血栓性外痔,表现为剧烈疼痛和紫黑色硬结。血栓机化后可能遗留皮赘,影响肛门清洁。急性期48小时内就医可通过血栓剥离术缓解。
3、肛门功能受损:
长期脱出的内痔会牵拉肛管黏膜,导致肛门括约肌松弛。可能出现大便失禁、黏液渗出等症状。晚期需通过肛门成形术修复,但功能恢复程度有限。
4、生活质量下降:
持续出血和疼痛会影响行走、久坐等日常活动,导致焦虑抑郁。部分患者因恐惧排便而减少进食,引发营养不良。症状加重时甚至需卧床休息。
5、加重基础疾病:
慢性失血可能诱发缺铁性贫血,加重心脑血管负担。糖尿病患者更易继发难以愈合的肛周感染。这类人群应优先考虑手术治疗。
建议每日摄入30克膳食纤维如燕麦、火龙果并保证2000毫升饮水量,避免排便用力。提肛运动可增强盆底肌力量,具体方法为收缩肛门5秒后放松,重复10次/组。温水坐浴40℃、15分钟/次能缓解急性症状,但出现喷射状出血、痔核无法回纳或发热时应立即就诊。孕妇等特殊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乳果糖等缓泻剂,禁用含麝香成分的外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