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通常无须切胃,多数患者可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控制病情。胃溃疡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抑制胃酸分泌、根除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调整饮食结构、定期复查。
1、抑制胃酸分泌
质子泵抑制剂是治疗胃溃疡的核心药物,能有效减少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这类药物通过阻断胃壁细胞的质子泵,显著降低胃内酸度,为溃疡创面修复创造有利环境。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雷尼替丁也可作为辅助用药,但抑酸效果相对较弱。
2、根除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溃疡的主要病因,标准三联疗法包含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两种抗生素。常用抗生素组合有阿莫西林加克拉霉素,或甲硝唑加四环素。治疗周期通常为10-14天,完成疗程后需进行碳13呼气试验确认根除效果。根除成功后能显著降低溃疡复发率,避免病情进展为慢性溃疡。
3、保护胃黏膜
铋剂和硫糖铝等胃黏膜保护剂可在溃疡表面形成保护膜,阻隔胃酸侵蚀。枸橼酸铋钾不仅能覆盖创面,还具有抑制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前列腺素衍生物如米索前列醇能增强胃黏膜防御能力,但可能引起腹泻等副作用。这类药物特别适合因非甾体抗炎药导致的溃疡患者。
4、调整饮食结构
避免辛辣刺激、过酸过热食物可减少胃黏膜刺激,少食多餐能均衡胃酸分泌。建议选择易消化的蛋白质如鱼肉、蛋清,富含果胶的苹果、南瓜有助于黏膜修复。限制咖啡、酒精摄入,戒烟可改善胃黏膜血流。饮食调整需长期坚持,配合药物治疗效果更佳。
5、定期复查
胃镜检查是评估溃疡愈合的金标准,治疗后6-8周应复查确认愈合情况。对于顽固性溃疡或伴有不典型增生的患者,需增加复查频率监测癌变风险。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可评估胃黏膜状态,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能判断是否复发。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者应每半年评估胃肠风险。
胃溃疡患者日常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紧张。适当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有助于胃肠蠕动,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增加腹腔压力。若出现呕血、黑便、剧烈腹痛等警示症状,或溃疡经规范治疗3个月未愈,需考虑并发症可能,此时可能需评估手术指征。手术方式通常为局部切除而非全胃切除,仅适用于合并穿孔、梗阻或癌变等严重并发症的极少数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