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乳剂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具体方法需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制定。
1、适应症评估:
肠内营养乳剂适用于存在营养风险或经口进食不足的患者,包括吞咽功能障碍、胃肠道术后、恶性肿瘤消耗状态等。使用前需由临床医生评估患者营养状况,排除肠梗阻、严重腹泻等禁忌症。营养师会根据患者体重、疾病状态计算每日所需热量和蛋白质,制定个性化营养方案。
2、输注途径:
根据患者胃肠道功能选择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等途径。短期使用<4周多采用鼻饲管,长期需考虑造瘘置管。管饲前需通过X线确认管道位置,避免误入气道。输注时保持床头抬高30-45度,降低反流风险。
3、浓度与速度:
初始应采用半浓度配方,以20-50毫升/小时低速输注,24-48小时后逐渐增至全浓度。耐受良好者可提速至100-125毫升/小时,每日总量分次给予。糖尿病患者需选择低糖配方,肾功能不全者需限制电解质摄入。出现腹胀、腹泻时应暂停并调整方案。
4、温度与卫生:
输注前将营养液加温至37℃左右,避免冷刺激引发肠痉挛。开封后需冷藏保存并在24小时内使用,输注管路每24小时更换。每次输注前后用温水冲洗管道,防止堵塞。配制过程需严格手卫生,现配现用避免污染。
5、监测与调整:
每日记录出入量,监测血糖、电解质及肝肾功能。每周测量体重、上臂围评估营养改善情况。根据实验室检查调整配方成分,如添加膳食纤维改善便秘,增加ω-3脂肪酸调节炎症反应。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需及时转为肠外营养支持。
肠内营养期间需保持口腔清洁,每日进行口腔护理预防感染。可配合咀嚼无糖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维持消化功能。家属应学习管道护理技巧,观察患者精神状态及皮肤弹性变化。营养师会定期随访调整方案,逐步过渡至经口饮食。长期管饲患者建议进行吞咽功能训练,恢复自主进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