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腹泻可能由肠道菌群失衡、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肠炎、乳糖不耐受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原因引起。
1、肠道菌群失衡:
长期使用抗生素、饮食结构单一等因素可能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导致腹泻反复发作。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可能伴随腹胀。可通过补充益生菌、调整饮食结构改善,必要时需进行粪便菌群检测。
2、肠易激综合征:
这是一种功能性肠病,与精神压力、内脏高敏感性有关。典型症状为腹痛后腹泻,排便后缓解,粪便常带有黏液。该病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脑肠轴调节异常等因素有关,建议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联合饮食管理控制症状。
3、慢性肠炎:
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表现为持续4周以上的腹泻,粪便可能带血或脓液。这类疾病与免疫异常相关,常伴有体重下降、发热等症状。确诊需要结肠镜检查,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或免疫抑制剂。
4、乳糖不耐受:
因乳糖酶缺乏导致对乳制品的消化障碍,进食奶制品后出现腹胀、水样泻。原发性乳糖不耐受与基因相关,继发性可能继发于肠道感染。可通过氢呼气试验确诊,建议选择无乳糖食品或补充乳糖酶。
5、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速肠道蠕动,导致顽固性腹泻伴体重下降、心悸等症状。可能与Graves病、甲状腺结节有关,需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和超声确诊,治疗包括抗甲状腺药物或放射性碘治疗。
长期腹泻患者需记录饮食与症状关联,避免高脂、辛辣及含山梨醇的加工食品。建议选择低渣饮食如白粥、面条,适量补充电解质。日常可尝试蒸苹果、山药等具有收敛作用的食材,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脱水。若腹泻持续超过2周,或出现血便、夜间腹泻、体重下降超过5%等报警症状,需及时消化科就诊完善粪便常规、肠镜等检查。注意观察脱水表现如尿量减少、口干等,必要时口服补液盐预防电解质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