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痒可通过口腔检查、血液检测、过敏原筛查、影像学检查、微生物培养等方式明确病因。牙龈痒可能由牙菌斑刺激、维生素缺乏、牙龈炎、过敏反应、全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口腔检查:
牙科医生会通过视诊和探诊评估牙龈颜色、质地及出血情况,使用牙周探针测量牙龈沟深度,排查是否存在牙结石、龋齿或修复体边缘刺激。牙龈炎患者常伴有龈缘红肿、探诊出血等典型表现。
2、血液检测:
血常规可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或贫血,血清铁蛋白和维生素B12检测能发现营养缺乏。糖尿病患者需加测血糖,部分病例需检查凝血功能,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需进行抗核抗体筛查。
3、过敏原筛查:
斑贴试验可检测对牙膏成分、金属修复体或食品的迟发型过敏反应,IgE检测适用于速发型过敏。常见致敏物包括肉桂醛、十二烷基硫酸钠等牙膏添加剂,镍铬合金牙冠也可能诱发接触性皮炎。
4、影像学检查:
曲面断层片能观察牙槽骨吸收程度,CBCT可三维评估根尖病变。颌骨囊肿或埋伏牙压迫导致的神经异常需通过影像学确诊,部分病例需结合超声检查排除唾液腺导管结石。
5、微生物培养:
龈沟液取样进行细菌培养可鉴别特异性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常见于戴义齿人群。单纯疱疹病毒检测适用于伴随小水疱的病例,放线菌感染需通过革兰染色确认硫磺样颗粒。
日常建议选用软毛牙刷配合巴氏刷牙法,使用含氯己定的漱口水控制菌斑。增加猕猴桃、柑橘等维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摄入,避免过烫或辛辣饮食刺激。牙龈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过敏体质者应更换无SLS牙膏。持续瘙痒超过两周或伴随牙龈萎缩、牙齿松动需及时复诊,妊娠期牙龈痒与激素变化相关需加强口腔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