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可通过定期监测、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分娩方式调整、产后随访等方式治疗,通常由妊娠期生理变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毒感染、药物因素等原因引起。
1、定期监测: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需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动态监测血小板计数变化。轻度减少血小板>50×10⁹/L可每2-4周复查,中重度减少血小板<50×10⁹/L需每周监测。监测同时需观察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症状。
2、营养支持:
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红肉、菠菜,补充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避免食用可能抑制血小板功能的食物如大蒜、生姜。每日保证优质蛋白摄入,推荐鸡蛋、鱼肉、豆制品等易消化吸收的蛋白质来源。
3、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适用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静脉免疫球蛋白用于紧急提升血小板。严重出血风险时可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慎用肝素类抗凝剂。
4、分娩方式调整:
血小板计数>50×10⁹/L可考虑阴道分娩,<50×10⁹/L建议剖宫产降低产道损伤风险。分娩前备好血小板悬液,麻醉方式选择需评估出血风险。新生儿需检测血小板计数,警惕母婴传播导致的血小板减少。
5、产后随访:
多数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在产后6周内自行恢复,需复查血常规确认。持续性血小板减少需排查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疾病。哺乳期用药需选择对婴儿影响小的地塞米松替代泼尼松。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应保持适度活动如散步、孕妇瑜伽,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碰撞伤。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左侧卧位改善胎盘血流。心理上需减轻焦虑情绪,通过音乐疗法、正念呼吸调节压力。产后42天复查时需同时评估子宫复旧情况与血小板恢复程度,哺乳期持续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有助于造血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