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骨骨折可能由外伤撞击、骨质疏松、颌骨囊肿、牙周病晚期、颌骨肿瘤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局部肿胀、牙齿松动、咬合错位、牙龈撕裂、骨摩擦音等症状。
1、局部肿胀:
骨折后局部软组织损伤引发炎性反应,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组织液渗出。48小时内冰敷可减轻肿胀,72小时后热敷促进血液循环,避免用力按压患处。
2、牙齿松动:
骨折线波及牙根周围骨组织时,牙齿失去支撑结构。需采用牙弓夹板固定4-6周,避免用患侧咀嚼硬物,定期复查牙髓活力。
3、咬合错位:
骨折段移位导致上下牙无法正常对合。通过手法复位恢复骨块位置,配合颌间牵引固定,严重者需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4、牙龈撕裂:
骨折端刺穿牙龈黏膜形成开放性伤口。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后缝合,局部涂抹氯己定含漱液,口服阿莫西林预防感染。
5、骨摩擦音:
骨折断端移动产生异常声响。拍摄CBCT明确骨折范围,粉碎性骨折需钛板坚固内固定,配合头帽颏兜制动。
恢复期建议选择牛奶、蒸蛋、肉泥等软质高蛋白食物,避免坚果类硬物;每日用冲牙器清洁口腔,使用含氟牙膏预防龋齿;睡眠时抬高床头30度减轻组织水肿,术后6周开始渐进性张口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