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干扰素治疗乙肝可能出现流感样症状、骨髓抑制、精神异常、甲状腺功能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不良反应。干扰素是治疗慢性乙肝的重要药物,但个体差异可能导致不同反应,需在医生监测下调整治疗方案。
1、流感样症状
干扰素治疗后数小时内可能出现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等类似流感的表现,这与干扰素激活免疫系统有关。症状通常持续数小时至两天,随着用药次数增加会逐渐减轻。治疗期间建议多饮水休息,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缓解症状。
2、骨髓抑制
干扰素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血小板或红细胞减少。表现为易感染、出血倾向或贫血,需定期监测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75×10⁹/L或血小板低于50×10⁹/L时需考虑减量或暂停用药,必要时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等药物干预。
3、精神异常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抑郁、焦虑、失眠等精神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倾向。既往有精神病史者风险更高,用药期间需密切观察情绪变化。出现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必要时需终止干扰素治疗并转诊心理科。
4、甲状腺功能异常
干扰素可能诱发甲状腺炎,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表现为心悸、体重下降或乏力、怕冷等,治疗前后应监测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发生甲状腺毒症时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对症处理,甲状腺功能减退者需补充左甲状腺素钠。
5、自身免疫性疾病
少数患者可能诱发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反应,与干扰素调节免疫平衡有关。出现关节肿痛、皮疹、蛋白尿等症状时应完善抗核抗体等检查。确诊后需停用干扰素,根据病情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接受干扰素治疗的乙肝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适量食用鸡蛋、鱼肉、西蓝花等食物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复查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指标,出现持续高热、严重出血倾向或精神症状时须立即就医。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多数可控,患者无需过度焦虑,医患密切配合可最大限度保证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