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结石是由胃内物质积聚形成的固态团块,可能由植物纤维堆积、高蛋白饮食残留、药物成分沉积、胃动力障碍或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1、植物纤维堆积:
大量摄入柿子、山楂等富含鞣酸的食物,鞣酸与胃酸结合形成不溶性沉淀。未成熟果实中单宁含量更高,空腹食用时更易形成结石。日常需避免空腹食用涩味水果,餐后两小时再进食此类食物。
2、高蛋白残留:
长期过量摄入乳制品或蛋白粉可能形成乳糜状凝结物。胃酸分泌不足人群更易发生,常见于老年人或萎缩性胃炎患者。建议控制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在每公斤体重1.2-1.5克,优先选择易消化的鱼类蛋白。
3、药物成分沉积:
含铝制酸剂、铋剂等药物长期使用可产生化学沉积。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抗癫痫药卡马西平均可能减缓胃排空。服药期间应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量,避免药物在胃内浓缩。
4、胃动力障碍:
糖尿病胃轻瘫或术后胃瘫患者胃排空延迟,食物滞留形成结石。这类患者常伴有早饱、餐后腹胀等症状。可通过胃动力药多潘立酮、莫沙必利改善,配合每日6-8次少量进食。
5、代谢异常: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导致血钙升高,钙盐在胃内沉积形成结石。患者多同时存在肾结石、骨质疏松等表现。需治疗原发病,严重时需行内镜下碎石术或腹腔镜取石术。
预防胃结石需注意饮食搭配,避免鞣酸食物与海鲜、高蛋白食物同食。规律进行散步、瑜伽等轻度运动促进胃肠蠕动。出现持续上腹痛、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胃镜检查,结石直径超过5厘米或引发幽门梗阻需考虑内镜治疗。日常可饮用柠檬水、苹果醋等弱酸性饮品帮助分解小型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