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凉引起的发热通常建议对症使用解热镇痛药,常用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洛索洛芬钠等。发热可能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炎症反应、免疫力下降、体温调节紊乱等因素有关。
1、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是临床常用的解热镇痛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退热作用。该药适用于轻中度发热,胃肠道刺激较小,但需注意每日用量不超过4克。肝功能异常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避免与含相同成分的复方感冒药联用。
2、布洛芬:
布洛芬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三重作用,适用于伴随头痛或肌肉酸痛的症状。其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致热物质生成,退热效果可持续6-8小时。消化道溃疡患者慎用,服药期间应避免饮酒,与阿司匹林可能存在交叉过敏反应。
3、洛索洛芬钠:
作为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洛索洛芬钠解热作用较强,适用于38.5℃以上的中高度发热。该药能有效抑制炎症介质释放,但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高血压患者使用需监测血压变化,连续用药不宜超过3天。
4、病毒感染:
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等引起,表现为打喷嚏、咽痛等卡他症状。病毒性发热具有自限性,通常3-5天可自行缓解。除退热药外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避免过度包裹影响散热。
5、细菌感染:
继发细菌感染时可能出现脓涕、咳黄痰等症状,血常规显示中性粒细胞升高。此类情况需医生评估后使用抗生素,常见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未经病原学检查前不应自行服用抗菌药物。
发热期间应保持室温20-24℃,穿着透气棉质衣物。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粥类、面汤,每日补充1-1.5升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体温超过38.5℃可采用温水擦浴物理降温,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重点擦拭。若高热持续72小时不退,或出现意识改变、皮疹、抽搐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保证7-8小时睡眠有助于免疫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