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持续15天未缓解需立即就医,可能由肠粘连、肿瘤压迫、肠扭转、粪石堵塞或肠道炎症等因素引起,需通过胃肠减压、灌肠、药物或手术等方式解除梗阻。
1、肠粘连:
腹部手术或感染后形成的纤维带可能缠绕肠道,导致机械性梗阻。患者常伴有阵发性腹痛、呕吐,腹部X线可见气液平面。轻症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缓解,严重粘连需手术松解。
2、肿瘤压迫:
结肠癌等占位性病变可能直接阻塞肠腔,伴随体重下降、便血等症状。CT检查可明确肿瘤位置,需手术切除病灶,必要时行造瘘术解除梗阻。
3、肠扭转:
肠道异常旋转导致血运障碍,表现为剧烈腹痛、腹胀及休克。钡剂造影可见"鸟嘴征",需急诊手术复位,坏死肠段需切除吻合。
4、粪石堵塞:
老年人便秘易形成坚硬粪块阻塞肠管,肛门指检可触及粪块。可采用液体石蜡灌肠软化粪便,严重时需手法掏粪。
5、肠道炎症:
克罗恩病等慢性炎症致肠壁增厚狭窄,伴有腹泻、低热。激素冲击治疗可缓解水肿,狭窄段需行肠管成形术。
长期肠梗阻易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及肠坏死,住院期间需严格禁食,通过静脉营养支持。恢复期应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食物,避免牛奶、豆类等产气食品。每日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症状完全缓解前禁止剧烈运动。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肠镜,监测是否有吻合口狭窄或复发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