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疼痛可能由痔疮、肛裂、肛周脓肿、直肠脱垂或肠道感染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药物缓解、局部护理、饮食调整、手术治疗或抗感染治疗等方式改善。
1、痔疮:
痔疮是肛门静脉曲张形成的团块,分为内痔和外痔。内痔主要表现为无痛性便血,外痔则可能伴随肛门肿胀和疼痛。久坐、便秘或妊娠等因素会增加腹压,导致痔疮发生。轻度痔疮可通过高纤维饮食和温水坐浴缓解,严重时需考虑硬化剂注射或痔切除术。
2、肛裂:
肛裂是肛门皮肤纵向撕裂,常见于便秘患者。典型表现为排便时刀割样疼痛和便后滴血。新鲜肛裂可通过保持大便通畅和使用硝酸甘油软膏促进愈合,慢性肛裂可能需要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
3、肛周脓肿:
肛周脓肿是肛门周围组织的化脓性感染,多由肛腺阻塞引起。患者会出现剧烈跳痛、局部红肿发热,可能伴随发热等全身症状。早期脓肿需抗生素治疗,成熟脓肿需切开引流,部分可能发展为肛瘘需二次手术。
4、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指直肠黏膜或全层脱出肛门外,常见于老年人和经产妇。轻度脱垂表现为排便时肿物脱出,严重者可能出现肛门坠胀和排便困难。盆底肌锻炼和硬化剂注射适用于早期患者,重度脱垂需行直肠悬吊固定术。
5、肠道感染:
细菌性痢疾或阿米巴痢疾等肠道感染可引起肛门灼痛和里急后重。感染性腹泻会导致频繁排便刺激肛周皮肤。确诊需进行粪便常规和培养,治疗包括补液、抗生素如诺氟沙星和对症止泻,同时需注意肛周皮肤清洁护理。
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增加燕麦、火龙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避免久坐超过1小时。便后建议使用温水清洗肛门,避免用力擦拭。可进行提肛运动锻炼盆底肌,每日3组每组15次。出现持续疼痛、便血或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肛肠科,必要时进行肛门指检或肠镜检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