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脱落可能由激素水平波动、黄体功能不足、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激素治疗、抗炎治疗、手术切除等方式干预。
1、激素波动:
月经周期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周期性变化是生理性内膜脱落的主因。排卵后若未受孕,黄体萎缩导致孕激素骤降,引发内膜血管收缩、组织缺血坏死脱落。保持规律作息、减少应激有助于激素平衡。
2、黄体缺陷:
黄体功能不足时孕激素分泌不足,可能提前诱发内膜脱落并伴随月经周期缩短。基础体温监测可辅助判断,适量补充维生素E及黑豆等植物雌激素有助于改善黄体功能。
3、内膜炎症:
子宫内膜炎与衣原体或淋球菌感染相关,炎性因子刺激可导致异常出血和内膜脱落。临床常见下腹坠痛伴发热,需进行病原体检测后针对性使用多西环素、甲硝唑等抗生素治疗。
4、息肉增生:
子宫内膜息肉可能引起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脱落,表现为经间期出血或经量增多。宫腔镜检查可确诊,直径>1cm的息肉建议行宫腔镜下电切术或冷刀切除术。
5、内异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病灶处前列腺素分泌异常,可能引发严重痛经伴随大量内膜碎片脱落。腹腔镜是诊断金标准,药物治疗可选地诺孕素、GnRH-a类药物抑制异位内膜活性。
日常建议增加深海鱼、亚麻籽等抗炎食物摄入,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盆腔充血。出现持续超过7天的异常出血、严重贫血或无法缓解的疼痛时,需及时进行妇科超声和激素六项检查。长期异常脱落可能影响生育功能,建议早诊断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