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1、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是心肌梗塞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防止血栓形成。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风险。氯吡格雷则通过阻断血小板受体,增强抗血栓效果。替格瑞洛作为新型抗血小板药物,起效快且作用可逆。使用这类药物需警惕出血风险,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胃肠道不适患者可配合质子泵抑制剂保护胃黏膜。
2、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节血脂和稳定斑块的作用。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瑞舒伐他汀降脂效果强且半衰期长。辛伐他汀适用于轻中度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用药期间需监测肝功能,避免与葡萄柚同服。肌肉酸痛是该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检查肌酸激酶。
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改善心肌重构和心功能。卡托普利作为短效制剂适用于急性期治疗。培哚普利作用持久适合长期维持。依那普利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初次使用需警惕低血压反应,肾功能不全者应调整剂量。干咳是常见副作用,必要时可换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心肌梗塞患者除规范用药外,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量摄入深海鱼类和坚果。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在合理范围。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每3-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和冠脉CT。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以备急用,出现胸痛持续不缓解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