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血管炎可通过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非甾体抗炎药、生物制剂及抗凝药物等治疗。该病属于免疫介导的血管炎症性疾病,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受累器官选择个体化方案。
1、糖皮质激素:
泼尼松、甲泼尼龙等糖皮质激素是基础治疗药物,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减轻血管炎症。急性期通常采用大剂量冲击治疗,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长期使用需监测血糖、血压及骨质疏松等副作用,严重病例需联合免疫抑制剂。
2、免疫抑制剂:
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适用于重症或激素依赖患者。环磷酰胺多用于器官受累的诱导缓解,甲氨蝶呤常用于维持治疗。用药期间需定期检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生物制剂无效时可作为替代选择。
3、非甾体抗炎药:
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适用于轻症皮肤型患者,可缓解疼痛和局部炎症。但无法改变疾病进程,需配合其他药物使用。胃肠道溃疡或肾功能不全者慎用,避免长期大剂量服用。
4、生物制剂:
利妥昔单抗、托珠单抗等靶向B细胞或炎症因子的生物制剂,对传统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病例有效。需筛查乙肝、结核等感染风险,治疗期间密切监测输液反应和感染迹象。
5、抗凝药物:
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用于合并血栓形成或抗磷脂抗体阳性患者。血管炎活动期易继发血管狭窄或闭塞,抗凝治疗可降低缺血事件风险,但需平衡出血并发症。
结节性血管炎患者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避免吸烟和寒冷刺激。适度进行游泳、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改善血液循环,但急性期应限制活动。皮肤护理需使用温和清洁剂,避免搔抓结节病灶。定期监测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者需强化基础疾病管理。出现发热、新发皮损或肢体麻木等表现时需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