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牙髓炎通常由深龋未治疗、牙齿隐裂、牙周病逆行感染、修复体刺激、全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根管治疗、牙髓血运重建术、盖髓术、拔牙、镇痛消炎等方式干预。
1、深龋未治疗:
龋坏深入牙本质深层时,细菌及毒素通过牙本质小管侵入牙髓。初期表现为冷热刺激痛,后期发展为自发痛。需及时清除腐质后行垫底充填,若已累及牙髓则需根管治疗。
2、牙齿隐裂:
咬合创伤或牙体薄弱导致牙冠微裂,裂纹直达髓腔引发慢性炎症。特征性表现为咀嚼疼痛和冷热敏感。根据裂纹深度选择全冠修复或根管治疗,严重纵裂需拔除患牙。
3、牙周病感染:
重度牙周炎时,牙周袋内厌氧菌通过根尖孔或侧支根管逆行感染牙髓。常伴牙龈出血、牙齿松动。需同期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和根管治疗,必要时行牙周翻瓣术。
4、修复体刺激:
不良修复体边缘渗漏或备牙时产热过度,导致牙髓长期慢性损伤。表现为修复体周围牙体变色、叩诊不适。应拆除不良修复体后重新治疗,备牙时需喷水降温保护牙髓。
5、全身性疾病:
糖尿病等系统疾病会降低牙髓修复能力,轻微刺激即可诱发炎症。这类患者需控制原发病,治疗时优先选择生物相容性材料,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建议日常使用含氟牙膏配合软毛牙刷巴氏法刷牙,每年进行专业洁牙和口腔检查。避免用患牙咬硬物,减少碳酸饮料摄入。急性发作期可临时服用布洛芬缓解疼痛,但需在24小时内就诊。长期吸烟者牙髓血管收缩会加重病情,戒烟有助于炎症恢复。孕妇等特殊人群出现症状应及时处理,避免感染扩散影响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