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膜穿孔可通过耳镜检查、听力测试、鼓室压力测定、耳内窥镜检查和颞骨CT扫描等方式诊断。耳膜穿孔通常由外伤、感染、气压变化、噪音损伤和异物刺激等原因引起。
1、耳镜检查:
耳镜是诊断耳膜穿孔最直接的工具,医生通过放大观察外耳道和鼓膜情况。完整的鼓膜呈珍珠灰色半透明状,穿孔时可观察到边缘不规则的孔洞。急性穿孔边缘常有充血或血迹,慢性穿孔边缘可能钝化增厚。检查时需注意区分鼓膜瘢痕与穿孔,瘢痕组织通常较薄且无孔洞。
2、听力测试:
纯音测听可评估传导性听力损失程度,耳膜穿孔多表现为低频区气导阈值升高。声导抗测试中,鼓室图若显示平坦曲线B型提示鼓膜完整性破坏。穿孔面积越大,气骨导差通常越明显,但需注意与听骨链中断鉴别。儿童患者建议配合行为测听或游戏测听。
3、鼓室压力测定:
通过外耳道压力变化检测鼓膜顺应性,穿孔时压力无法在鼓室内形成有效梯度。测试时可观察到外耳道与中耳腔压力完全一致,吞咽动作无法引起压力波动。该方法对微小穿孔敏感度较低,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慢性中耳炎合并穿孔可能伴随咽鼓管功能障碍。
4、耳内窥镜检查:
高清电子耳内窥镜可清晰显示穿孔位置与形态,前下象限穿孔常见于外伤,后上象限穿孔多与胆脂瘤相关。检查能同时观察中耳腔黏膜状态,判断是否合并肉芽增生或听骨链腐蚀。对于鼓膜边缘性穿孔,内窥镜可准确评估残留鼓膜面积,为手术修复提供依据。
5、颞骨CT扫描:
高分辨率CT能显示穿孔伴随的中耳乳突病变,如胆脂瘤、听骨链破坏或迷路瘘管。三维重建技术可量化穿孔面积,评估锤骨柄与穿孔边缘的距离。对于外伤性穿孔,CT能发现颞骨骨折线或内耳损伤。放射性检查主要用于复杂病例术前评估。
确诊耳膜穿孔后应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游泳或淋浴时进水。擤鼻涕需单侧交替进行,减少中耳压力波动。日常可补充维生素A和锌促进黏膜修复,但大面积穿孔或持续3个月未愈者需考虑鼓膜修补术。突发耳痛伴听力下降应及时就诊,排除急性中耳炎导致的继发性穿孔。儿童患者需定期复查听力,防止语言发育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