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可通过增加喂养频率、蓝光治疗、补充益生菌、暂停母乳喂养、静脉注射白蛋白等方式加速消退。该症状通常由胆红素代谢异常、母乳成分影响、红细胞破坏增多、肝脏功能不成熟、遗传代谢疾病等原因引起。
1、增加喂养:新生儿黄疸与胆红素排泄不足有关,增加喂养频率可促进肠道蠕动,加速胆红素通过粪便排出。每日喂养8-12次,每次确保有效吮吸。母乳喂养者需观察婴儿含接姿势,人工喂养可选用适度水解配方奶。
2、蓝光照射:病理性黄疸需接受蓝光治疗,特定波长的光线能将脂溶性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治疗期间需遮盖婴儿眼睛及生殖器,监测体温及脱水情况。光疗可能出现皮疹、腹泻等副作用,一般24-48小时可见明显效果。
3、菌群调节:肠道菌群紊乱会影响胆红素代谢,补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可改善肠肝循环。选择婴幼儿专用菌株,与奶液混合服用。需注意益生菌储存条件,避免与抗生素同服。
4、暂停母乳:母乳性黄疸需暂停母乳3天,改用配方奶喂养。这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增高有关,该酶会使结合胆红素重新分解。暂停期间需定时挤奶维持泌乳,黄疸消退后可恢复母乳喂养。
5、蛋白输注:严重黄疸可能需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该蛋白能与游离胆红素结合,防止其透过血脑屏障。适用于胆红素上升速度过快或接近换血标准的患儿,需在新生儿科监护下进行。
新生儿黄疸护理需保证每日排便3次以上,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晒太阳应选择上午10点前,暴露四肢皮肤但避免直射眼睛。观察婴儿精神状态及吸吮力,出现嗜睡或拒奶需立即就医。母亲饮食应减少胡萝卜素含量高的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磷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