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主要分为五种常见类型,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基底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和肉瘤,其中鳞状细胞癌占比最高。
1、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占口腔癌病例的90%以上,起源于口腔黏膜的鳞状上皮细胞。好发于舌缘、颊黏膜和牙龈,早期表现为黏膜白斑或溃疡,进展期可能出现疼痛、出血或功能障碍。吸烟、饮酒及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是主要诱因。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中晚期需结合放疗或化疗。
2、腺癌:
腺癌来源于唾液腺导管上皮,约占口腔癌的5%-8%。常见于硬腭和口底,表现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病理分型包括腺样囊性癌、黏液表皮样癌等,具有沿神经侵袭的特性。早期发现可通过根治性手术控制,晚期易发生肺转移。
3、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多见于唇部皮肤与黏膜交界处,占口腔恶性肿瘤的2%-3%。典型表现为珍珠样隆起伴中央溃疡,生长缓慢但可局部浸润。紫外线暴露是主要致病因素。治疗采用莫氏显微手术可获得95%以上的治愈率,极少转移。
4、恶性黑色素瘤:
口腔恶性黑色素瘤罕见但侵袭性强,好发于上颌牙龈和硬腭。病灶呈蓝黑色斑块或结节,可能出现卫星灶。五年生存率不足20%,需广泛切除配合免疫治疗。发病与遗传因素及黏膜黑斑恶变相关。
5、肉瘤:
口腔肉瘤起源于间叶组织,包括骨肉瘤、纤维肉瘤等亚型。表现为快速增大的肿块伴骨质破坏,常见于下颌骨。儿童和青少年发病率较高,需采用新辅助化疗联合根治性手术。预后与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
口腔癌患者日常需保持清淡软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术后可选用高蛋白流质饮食。戒烟限酒并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放疗期间注意口腔保湿护理。适度进行颈部功能锻炼,保持积极心态配合治疗。出现口腔溃疡不愈、肿块或麻木感应及时就诊,早期诊断可显著提高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