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前列腺炎不会遗传。该疾病属于炎症性疾病,与病原体感染、免疫异常或盆底肌肉功能紊乱等因素相关,不存在基因遗传特性。
慢性前列腺炎主要分为细菌性和非细菌性两类。细菌性前列腺炎多由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病原体逆行感染引起,表现为尿频、尿急、会阴部胀痛,可能伴随发热。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与盆底肌肉痉挛、尿液反流或免疫反应有关,症状以骨盆区域疼痛为主,排尿异常程度较轻。两类疾病均需通过前列腺液检查、尿常规及细菌培养明确诊断。
治疗需根据类型制定方案。细菌性前列腺炎需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多西环素等抗生素,配合温水坐浴缓解疼痛。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可采用α受体阻滞剂改善排尿,配合生物反馈治疗调节盆底肌功能。日常避免久坐骑车、减少辛辣饮食摄入有助于症状控制。适度进行凯格尔运动可增强盆底肌群协调性。
预防重点在于阻断诱因。保持规律性生活避免前列腺充血,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稀释尿液,注意会阴部清洁减少感染风险。若出现持续排尿不适或疼痛加重,需及时复查调整治疗方案。疾病本身虽不遗传,但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在家族中聚集,建议共同培养健康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