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昏迷主要由血氨升高、电解质紊乱、假性神经递质堆积、脑水肿及肝功能衰竭等因素引起。常见诱因包括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饮食、感染、药物使用不当及便秘。
1、血氨升高:
肝功能受损时,氨代谢障碍导致血氨浓度上升。肠道细菌分解蛋白质产生的氨无法通过肝脏转化为尿素,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血氨透过血脑屏障后干扰脑细胞能量代谢,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限制蛋白质摄入和乳果糖应用可减少氨的产生与吸收。
2、电解质紊乱:
低钾血症和代谢性碱中毒是常见诱因。利尿剂使用不当或呕吐腹泻导致钾丢失,促使肾小管以钾离子交换氢离子排出,形成碱中毒环境。碱性条件下非离子型氨比例增加,更易透过血脑屏障。纠正电解质失衡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静脉补钾和调整利尿方案。
3、假性神经递质:
芳香族氨基酸代谢异常导致苯乙醇胺等假性神经递质蓄积。肝功能衰竭时支链氨基酸减少而芳香族氨基酸增加,两者比例失衡使假性递质取代正常神经递质。表现为意识障碍和扑翼样震颤。支链氨基酸制剂可竞争性抑制假性递质形成。
4、脑水肿:
急性肝衰竭时星形胶质细胞肿胀引发颅内压增高。血氨促使谷氨酰胺在脑细胞内蓄积,导致渗透压升高和细胞水肿。临床出现瞳孔变化和血压升高。甘露醇脱水治疗需密切监测肾功能。
5、肝功能衰竭:
肝脏合成解毒功能全面丧失时,多种毒性物质累积。细胞因子风暴和炎症反应加重脑损伤。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等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是根本治疗手段,需评估MELD评分选择手术时机。
肝昏迷患者需严格限制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在20-40克,优先选择植物蛋白和乳制品。保持大便通畅每日2-3次,可适当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监测体重和腹围变化,避免剧烈咳嗽和便秘增加腹压。恢复期逐步增加活动量,从床边坐立过渡到短距离行走。定期复查血氨、肝功能及凝血指标,警惕轻微性格改变或计算能力下降等早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