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底癌可能由长期吸烟、酗酒、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口腔黏膜白斑、不良口腔卫生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口腔溃疡不愈、舌部活动受限、疼痛、颈部淋巴结肿大、口底硬结等症状。
1、溃疡不愈:
口底癌早期常见表现为口腔黏膜溃疡长期不愈合,溃疡边缘隆起且质地较硬,可能伴随轻微疼痛或出血。这种溃疡与普通口腔溃疡不同,持续时间超过两周无好转迹象,需及时就医进行活检确诊。
2、舌部受限:
肿瘤生长可能导致舌下神经受压,表现为舌体运动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说话含糊、吞咽困难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舌体固定程度加重,影响正常进食和语言功能。
3、持续疼痛:
中晚期患者常出现持续性钝痛或刺痛,疼痛可能放射至耳部或颈部,夜间加重。疼痛程度与肿瘤浸润深度相关,严重时需使用阿司匹林、布洛芬、曲马多等药物缓解。
4、淋巴结肿大:
约60%患者就诊时已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表现为单侧或双侧淋巴结无痛性肿大,质地坚硬且活动度差。超声检查可发现淋巴结结构异常,穿刺活检能明确转移性质。
5、口底硬结:
触诊可发现口底黏膜下存在固定性硬块,表面可能呈现红斑或白斑样改变。肿瘤浸润可能导致颌下腺导管阻塞,出现唾液分泌减少或继发感染症状。
日常需保持口腔卫生,使用软毛牙刷和含氟牙膏清洁牙齿,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建议增加新鲜蔬果摄入量,适量补充维生素A、C、E等抗氧化营养素。出现持续口腔异常症状时应尽早就诊,通过CT或MRI检查明确病变范围,治疗方案可能包括肿瘤切除术、颈淋巴结清扫术等外科干预,配合放疗或靶向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