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血栓属于较严重的血管疾病,可能导致肢体缺血甚至坏死。
下肢动脉血栓是指血液在下肢动脉内形成凝块,阻塞血流。血栓形成后,受累肢体可能出现疼痛、发凉、苍白、麻木等症状。随着缺血时间延长,组织可能发生不可逆损伤,严重时需截肢。血栓脱落还可能引发肺栓塞,危及生命。
1、急性期表现: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起病急骤,典型表现为突发下肢剧烈疼痛、皮肤苍白、皮温降低、动脉搏动消失。6小时内为黄金救治期,超过8小时未处理可能导致肌肉坏死。此期需立即就医,通过抗凝、溶栓或手术取栓恢复血流。
2、慢性期表现:
慢性下肢动脉血栓多由动脉硬化导致,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皮肤萎缩等。患者行走时出现小腿肌肉酸痛,休息后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足部溃疡或坏疽。此期需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必要时行血管重建手术。
预防下肢动脉血栓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保持适度运动。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限制高脂高盐饮食。出现下肢疼痛、发凉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定期进行血管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