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体温高可通过物理降温、调整环境温度、补充水分、观察伴随症状、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体温升高通常由环境过热、脱水、感染、衣物过多、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
用温水32-34℃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体温超过38.5℃时可使用退热贴,但需避开囟门区域。操作时注意保暖,单次擦拭不超过10分钟。
2、调整环境温度:
保持室温在24-26℃,湿度50%-60%。关闭取暖设备,避免阳光直射婴儿床。使用空调时风口不可对准新生儿,每2小时开窗通风10分钟。监测温湿度计数据,避免温度骤变。
3、补充水分:
按需增加母乳喂养频次,配方奶喂养者可少量多次喂温水。每次补液量5-10毫升,24小时总入量不超过体重的10%。观察尿量每天应达6-8次,尿液呈淡黄色为正常。
4、观察伴随症状:
记录体温曲线,注意是否伴有拒奶、嗜睡、皮疹或抽搐。感染性发热常见面色潮红、呼吸急促;脱水时前囟凹陷、皮肤弹性差。持续发热超过24小时或体温超过39℃需警惕败血症。
5、及时就医:
3月龄以下婴儿体温超过38℃应立即就诊。出现喷射性呕吐、前囟膨隆、肢端发凉等危重症状时,需急诊处理。就医时携带体温记录、喂养情况说明及既往检查报告。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日常应穿着纯棉单层衣物,厚度以成人穿衣量加一层为宜。母乳喂养母亲需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保持自身水分摄入。居家可准备电子体温计定时监测,避免使用水银体温计。体温正常波动范围在36.5-37.5℃之间,测量以腋温为准,每次测量需保持5分钟。发现异常体温应半小时复测,避免过度包裹或使用退热药物。早产儿、低体重儿需更加注意维持适宜环境温度,必要时使用保温箱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