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牙主要分为骨结合式种植体、骨膜下种植体、穿下颌种植体、即刻负重种植体和全口固定种植体五种类型。
1、骨结合式:
骨结合式种植体通过钛金属与颌骨直接结合实现固位,适用于单颗或多颗牙缺失。其表面多采用喷砂酸蚀处理促进骨整合,成功率可达95%以上。常见术式包括两阶段手术和即刻种植,需3-6个月完成骨结合过程。可能出现种植体周围炎或骨吸收等并发症,需定期维护。
2、骨膜下种植:
骨膜下种植体置于骨膜与颌骨之间,适用于牙槽骨高度不足者。采用钴铬合金框架结构,通过黏膜支撑固定义齿。手术创伤较小但长期稳定性较差,易发生框架断裂或黏膜压迫,目前临床应用逐渐减少。
3、穿下颌种植:
穿下颌种植体贯穿下颌骨全层,用于严重骨吸收的无牙颌患者。采用长型种植体配合基台固定全口义齿,可避免植骨手术。存在下颌神经损伤风险,术后需严格限制咀嚼力,常见于特殊解剖条件病例。
4、即刻负重:
即刻负重种植体在植入后48小时内安装临时冠,实现即刻修复。要求初始稳定性达35Ncm以上,多选用粗短型种植体。可能因过早负载导致骨结合失败,需选择骨质良好的前牙区实施,成功率约85%。
5、全口固定:
全口固定种植通过4-6颗种植体支持整体桥修复,适用于无牙颌患者。采用倾斜植入技术避开重要解剖结构,配合CAD/CAM制作高强度氧化锆桥体。需注意清洁维护,可能出现种植体超负荷或修复体折裂。
种植牙术后需保持口腔卫生,使用冲牙器和间隙刷清洁种植体周围。避免吸烟及过硬食物,前三个月每月复查咬合关系。建议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促进骨代谢,适度咀嚼锻炼增强骨适应性。出现红肿疼痛或松动需立即就诊,定期拍摄X线监测骨结合状况。不同种植类型适应症各异,需由专业医师评估牙槽骨条件、咬合力分布及全身状况后选择个体化方案。